有问题联系我 ^_^
- 韩女士
- 电话: 13901246976
编辑推荐
魏格纳(1880-1930)是著名的德国地球物理学家。1915年魏格纳出版了《海陆的起源 》一书,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大陆漂移的假说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大洋两岸的海岸线是如此的相似,如果两块大陆拼接在一起,能够非常好的吻合。因此,人们设想大洋两岸的大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并进而提出世界上所有的大陆原本都是和南极大陆连在一起的。在魏格纳之前,已有学者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但是只有魏格纳搜集了大量的证据,具体地描述了大陆漂移的过程,从而科学地论证了这一理论。
内容简介
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作者简介
1880年11月1日魏格纳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是理查德(Richard)福音派新教会的传道土,兼任柏林孤儿院院长。魏格纳的哥哥库尔特是位自然科学家,姐姐托尼是位画家。
青少年时代的魏格纳勤奋好学,曾在海德堡大学、因斯布鲁克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又称柏林大学)学习。1905年他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学位,以天文学家的身份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但是他更喜欢气象学,那时的气象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目录
弁言
《海陆的起源》导读
序
第一篇 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1章 大陆漂移学说
第2章 与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
第二篇 证明
第3章 地球物理学的论证
第4章 地质学的论证
第5章 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的论证
第6章 古气候学的论证
第7章 大地测量学的论证
第三篇 解释和结论
第8章 地球的黏性
第9章 大洋底
第10章 硅铝圈
第11章 褶皱与断裂
第12章 大陆边缘
第13章 大陆漂移的动力
译后记
附录 地质学现代革命的伟大奠基者
精彩书摘
《海陆的起源 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
第一部分 关于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这两个大陆连同格陵兰一起原是连接为一个陆块的,到了白垩纪末,它们才被格陵兰附近的一个枝状断裂所扯破,更北一带则到了第四纪时才破裂,以后大陆块就彼此漂移开来。
必须说明的是,在这《海陆的起源 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里,凡是为浅海所淹没的大陆棚,我们都看作是大陆块的一部分,所以陆块的边界在很多地方并不以海岸线为准,而是以深海底的陡坡为准。
同样,我们认为:直到侏罗纪初期,南极大陆、澳洲、印度与南非洲还是相连接的。它们并和南美洲一起接合为一个单一的巨大陆块(虽然有时候部分地区为浅海所淹没)。在侏罗纪、白垩纪与第三纪时它分裂为破碎的小块,然后各自向四方漂散。第1、第2图中的三张复原图就表示着这些陆块片分别在石炭纪后期、始新世和第四纪后期漂离的经过。至于印度,情况稍有不同。它原来是以一个长形的地带和亚洲大陆相连接的(虽然它大部分确曾被浅海所淹没)。自从印度一方面与澳洲分离(在下侏罗纪),另一方面和马达加斯加岛分离(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后,由于印度不断地逐步移近亚洲,长形地带与亚洲的连接部分才一再压缩褶皱拢来,形成今日世界上最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以及亚洲高原的许多褶皱山脉。
在别处,大陆块的移动和大山系的起源也有着因果联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中,由于受到古老的冷却的坚硬的太平洋底的阻挠,它们的前缘部分就褶皱成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从阿拉斯加一直伸延到南极洲。澳洲陆块(包括仅为陆棚相隔的新几内亚在内)的情况也是一样。年轻高大的新几内亚山脉形成于陆块移动方向的前缘。如附图所示,这个移动的方向在它和南极洲分裂的前后是不同的。当时东海岸是移动方向的前缘。接着,在靠近这个海岸前方的新西兰山脉也褶皱起来;其后由于移动方向的改变,这带山脉就脱落在后方,成为花彩岛。今日澳洲东部的科迪勒拉山系(Cordillera Mts.)形成年代更早,它形成于澳洲与南极洲分离以前的陆块移动前缘。它和南北美洲较古的褶皱即所谓前科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系的基础)是同时代的产物。
除了向西漂移以外,我们也看到在大范围内陆块向赤道的冲击。巨大的第三纪褶皱带的形成就和这个运动有关。这个褶皱带从喜马拉雅山延伸为阿尔卑斯山和阿特拉斯山。当时这些山地是位于赤道带以内的。
上述新西兰古海岸山脉脱离澳洲陆块而形成花彩岛这一现象,说明了小陆块片由于大陆块的西移而脱落下来的情形。东亚大陆沿海山脉也同样是脱落下来的花彩岛。大小安的列斯群岛是中美陆块的移动所遗留下来的。在巴塔哥尼亚(Patago—nia)与南极洲西部之间的南安的列斯岛弧也是脱落的碎片。事实上,凡是向南北方向尖削的所有陆块,它们的尖端都由于这种脱落而曲向东方。格陵兰南端和佛罗里达、火地岛(Tierra delFuego)、格雷厄姆地(Graham Land)陆棚以及印度与锡兰岛(现在的斯里兰卡岛)分裂的情况都是很好的例子。
显而易见,这个完整而广泛的大陆漂移学说概念必须从海洋与大陆块间的一定关系出发来进行探讨。海洋与大陆这两个现象实在是根本不同的东西。大陆块厚约100千米,浮沉在岩浆里,其高出于岩浆的部分仅厚约5千米。在深海底部,这层岩浆是出露的。
所以,最外层的岩石圈并不完全覆盖整个地球(过去是否曾经覆盖过可以置之不论),但在地质时代中,最外层岩石圈却由于不断的褶皱与挤压,面积日益缩小,厚度则逐步增加,终于分裂为个别的较小的陆块。今日大陆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1/4,大洋底部成为地球内层岩石圈的自由表面,它在大陆块的下面估计也存在着的这些事实,牵涉到大陆漂移学说的地球物理学方面。
对大陆漂移这个新的学说进行详尽的论证将是《海陆的起源 科学素养文库 科学元典丛书》的主要目的。但在进行论证以前,有一些事实经过不得不先叙述一下。
……
动态评分
0.0